發改委國辦連發通知禁止為完成任務限電。在“十一五”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Z后一年,有聲音質疑目標的設定和任務分解的科學性。發改委副主任謝振華稱,“確實沒有經驗,有些地方在執行當中前松后緊,到今年Z后階段,為實現這個目標,采取了一些錯誤的做法。”(11月24日《新京報》)
發改委很實誠,一語點醒夢中人。眼下,柴油逼宮、發電機自抬身價,弄得居民都恨不能人人化身蓄電池以備不時之需,毋庸諱言,越逼越緊的減排目標是這出戲的總導演。這當然不是說節能減排是個壞東西,低碳生活人人愛,公共治理也需要在資源能源的節約上承載相應的歷史責任,“陣痛”或“成本”自然無可規避——但是,某些地方的節能減排為何罔顧民生冷暖,弄成了不擇手段的鬧劇?
發改委的答案是“沒經驗”。理解萬歲。節能減排確實是個新事物,就像談戀愛,既然沒經驗,犯點小錯誤也就情有可原。但經驗這東西,未必“人如其名”。在明知有些地方無法完成節能目標的常識下,催促目標不折不扣地完成,時日有限,后果堪虞,誰還敢慢條斯理?這就好比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,明明考不到90分,老師考前卻聲色俱厲地要求其不達目標不罷休,只要監考不是那么嚴苛、只要考不到90分的目標非常嚴重——作弊的后果也算是可以料想的事兒。這個邏輯無須任何經驗,是為常識而已。
還有個細節非常有趣:同樣是發改委的通知,節能減排的目標被落實得鏗鏘有力,禁止為完成任務限電的通知怎么就差強人意?道理很簡單,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,任務是死的,方法是活的,后果是嚴重的。任務完不成,關涉地方政績,事關相關官員的前途;而拉閘也好限電也罷,影響的無非是眼下的民生或經濟——上面的壓力要遠甚于下面的壓力,行為選擇就不是難題。
相關部門當然也不是時時事事缺乏“經驗”。就譬如面對“柴油荒”,發改委就表現得很有“經驗”。當初江浙地區節能限電被認為是柴油市場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,11月23日,國家發改委通報了6起近期查處的柴油價格違法典型案件,揭開了部分地區“柴油荒”的另一大原因。換言之,相關部門憑借經濟學常識,料定“柴油荒”下必有價格異動,順藤摸瓜,果然一逮一個正著。當然,也順帶著說明油荒未必是減排目標惹的禍。
其實,經驗可以無,常識應該有。老百姓衡量公共政策的標準,所謂“雪亮的眼睛”,說穿了也就是常理常情。公權部門都是精英,對常識的理解與掌控自然不比常人差,而公共政策之所以時常會悖逆常識,也許倒不是欠缺經驗,更多的還是缺乏對常識的敬畏。畢竟經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經驗也不是非得撞得頭破血流后才能習得,問計于民,程序上扎實一些,就不會鬧出“沒經驗”的傳奇了。
地址:上海市共康路1018號
: 200443
: 徐壽平
電 話:
傳 真:
手 機:
個性化: